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江西美在廬山美在吉安--值夏

值夏是青原區一個較大的鎮,其位於瀧江與富水交匯處,距吉安中心城區20公里。值夏東鄰富灘和吉水水南、邱陂;南連文陂和泰和的萬合;西接吉安縣的白沙、永和;北望河東、天玉。這裡水陸交通便利,人煙稠密且土地平曠,早在北宋年間便有了集市的雛形,不過那時的街市不定時間,也無一定地點,古稱之為「跳蚤圩」。經近千年演化才有當今的規模,值夏已成為三縣一區農產品集散地和商貿中心。值夏山川秀美,景色宜人,兩峰相峙,三江交匯,昔有舸艦迷津之繁,今有車輿潮湧之盛,是本地區名鎮之一。
  
  據考證,值夏這一古樸的地名在全國為罕有,究其名字由來,與南宋名臣胡銓有段淵源。
  
  值夏一名在宋高宗以前叫薌城。此名一說因古街道似「鄉」字形,彎彎曲曲,加上四周物產豐茂,故名「薌城」,然古代「鄉」字應繁寫為「鄉」,顯然這一說法屬以訛傳訛。筆者認為這一帶是河水沖積的小平原,地肥人勤,五穀年年豐登,瓜果季季飄香,這裡又是周圍較大的集市,故曰「薌城」。薌城下段叫孟家巷,先前此巷有孟姓居民好幾百戶,只因其族人在朝廷為官,犯上了欺君重罪,滿門抄斬後還要滅門九族。為逃殺戮,一夜之間,孟姓人作鳥獸散,逃往贛州方向者居多。孟家人雖全走了,但孟家巷稱呼一直沿襲下來。就在孟家人遷走的同時,胡銓殿試中魁。地方上出了個文武雙全,前途輝煌,頗得皇上器重的名人,省、府、縣各級官員竭盡巴結奉承之能事,紛紛出錢為胡銓家鄉辦事,附近鄉人也集資相助,在胡銓家鄉道院村建了「道院祠」,在孟家巷尾建有「四朝忠節亭」。此亭長一丈餘,寬約9尺,東西向,高二層,一層為進出街圩的拱門,上層飛簷翹角,輕巧俊逸,恢宏典雅,古色古香,此亭為進出街道的必經之路。據說薌城人有戒律,從該亭進出只能徒步,文官也得下轎,武官必須下馬,只有胡銓可例外,可胡銓從不違律。但鄉規也有特許,即結婚的大吉之日,新郎新娘可以騎馬或坐轎進出。
  
  薌城因瀧江水道依勢而建的街道呈「3」字型,一里多長。胡銓和鄉人覺得,「跳蚤圩」極不方便做買賣,難成市場氣候,遂決定籌建規模稍大的圩場,並計劃舉行開圩慶典。開圩慶典是件大事,理應選擇吉日良辰。鄉人們商議,薌城興旺仰仗胡銓,皇上曾為胡銓題書過「中興第一,可與日月爭光」,這是家鄉的榮耀。開圩之日何不定在夏至日辰時三刻,意思是此日太陽經過黃道上最北點(即夏至點),這天為全年白晝最長,隱含來日方長;辰時三刻太陽剛好東昇初照,陽光從東往西直照射至街道,並穿過「四朝忠節亭」前後門。值此夏至,吉日良辰,在熱鬧喜慶氣氛中,四面來客,八方商賈雲集圩場,開了個好頭。那日又正好五月二十六(逢雙日)。此後每逢農曆的雙日為圩日。大家都津津樂道,開圩之日值此夏日,「值夏」一名便叫開了。用時節作地名,既文雅又上口,有吉利之意又有紀念之義,值夏稱呼沿用至今。
  
  話說胡銓幾起幾落後,終被宋孝宗重用。宋孝宗乾道七年(1171年),胡銓69歲時,從敷文閣直學士之職告老返鄉。胡銓向孝宗辭行時仍念念不忘收復失地,念念不忘故鄉情。孝宗便特賜通天犀帶,欽點官船送胡銓返鄉。官船自臨安(杭州)運河經長江,入鄱陽湖,逆贛江而上。奇怪!官船旁一大木頭緊挨而進,隨從用槳驅之,轉眼又復傍之,屢驅屢至,胡銓止之曰:「且隨之。」官船至吉州十公里處從左沿瀧江上行,木頭仍在,隨從又推之再三,還是不去,胡銓曰:「大木不去也罷,跟我回鄉做神去。」
  
  胡銓上岸後回道院村,命家人把木頭撈上來當神「供」起來,並在孟家巷尾,萬壽宮左建了一座廟,名曰:「大廟」,把神木置於廟堂高處敬之。胡銓思忖,此時值夏一名雖然取代薌城,但薌城為值夏的前身,應紀念之,仍親書「薌城」二字,製成大匾牌額掛在大廟正上方.
返回列表